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疫情散发等多种风险挑战,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州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一是积极作为,引导金融业发展健康有序。近年来,我州制定印发了《海北州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海北州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十三条措施》等十余份指导性文件,有效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和金融机构主导优势,全州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累计下达企业扶持发展、产业引导和企业贴息补助等各类资金共计10余亿元,有效地调动了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财政金融政策资金的导向及撬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是加大创新,政府主导搭建三个平台表现突出。通过打造政府性金融服务三个平台,为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发挥政银企交流沟通平台作用,强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协调联动,组织金融机构入企调研,及时掌握和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去年以来,州县政府共召开8次政银企对接会,达成约17.2亿元融资初步意向性协议,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架起了“直接对话”平台。积极鼓励和推动我州企业在青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工作,挂牌企业达54家,其中展示企业53家,成长板挂牌企业1家。二是发挥国有融资担保平台作用,以增资扩股、整合资源、减费让利、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整合现有担保和融资资源,明确业务定位,争取上级资金对北润国有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继续注资2500万元,资本金规模扩大为2.5亿元,实行政府性担保费用减免补贴政策,增强了地方实体经济自我造血功能,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压力。三是发挥综合融资服务平台作用,充当中小企业融资“经纪人”,及时了解掌握企业融资需求等相关信息,为中小微企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搭建联系、沟通桥梁,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北润助融”线上融资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北润助融”平台累计完成融资118笔,金额为1.93亿元,逐步构建起了广覆盖、可持续、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创新强基,企业融资更加便利。行政村惠农金融服务点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有效弥补基层金融网点少、服务弱化的不足。截至目前,全州共设立49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升级打造6个惠农金融服务中心,14个惠农金融服务站,布放ATM机163台,发放各类金融卡126.4万张。通过加大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金融资源供给,进一步做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加快创新“三农”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积极争取并获得财政部5000万元普惠金融专项奖励资金。驻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传统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服务产品的改良、营销和宣传,推出了诸如青农裕贷、联保助企贷、家庭农场贷款、授信池贷款、商家乐等创新型的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在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培育企业诚信意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是健全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完善监测预警、风险化解、联合整治等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财政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金融机构和企业主体责任。一是成立财政金融防范和化解风险领导小组,由州委书记、州长共同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出台《海北州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实施方案》,形成了州委州政府集中统一领导,各县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各财政金融监管部门具体实施的分层协调落实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广大企业实体主动作为,不良贷款率有序压降。截至目前,全州金融机构不良贷款1.88亿元,较年初下降1.57%,不良贷款率1.98%,较年初减少了0.12个百分点。二是设立专门的金融风险防范资金。设立25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出台《海北州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全州范围内进行前期申请登记和核实认定工作,相信通过补偿,将进一步有效压降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提高银行信贷积极性。同时,为化解企业融资过程中资金断裂的风险,设立了1500万元规模的全省首家“过桥基金”,截至目前,过桥基金累计先后为50家企业循环借款5745万元,撬动贷款1.49亿元,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偿还银行贷款资金周转的问题,降低了融资成本。三是深入推进我州农牧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力培育绿色金融生态。目前,全州已评定信用户49785户,信用村202个,信用乡28个,省级信用县2个,州级信用县2个,进一步优化了社会信用环境,有力提升了我州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增信水平。